2021-06-02 16:01:22
這幾年來的家電市場有多不好?看看很多頭部企業都開始在新能源汽車、醫療、智慧城市、智能家居等新賽道上尋找機會和突破口。但,這只是少數頭部企業的玩法和出路,對于更多的家電廠商來說,未來的路還在于家電產業主干道上的深耕細拓。
讓眾多家電廠商非常困惑的是,如果說過去的30多年間,彩電、空調、冰洗、廚電等主要品類,相繼成為支撐廠商營收規模和經營利潤穩步增長的底盤。那么,當前以及未來,哪些家電品類又能托起廠商規模和利潤穩步增長的重擔?哪些業務又能成為廠商未來的戰略支點?
目前來看,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,心里非常清楚一件事:作為硬件的家電產品,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化增長已經出現多年的“停滯”,并遭遇前所未見的發展“天花板”。比如說,電視機在最近的十年,規模一直在五六千萬臺波動,而且最近五年多來一直處在下跌中。同樣,冰箱、洗衣機,以及空調、廚電,整體市場規模這些年來,都沒有出現進一步放大走勢,基本上在完成巔峰期增長后陷入徘徊通道。由此,對于所有家電企業和商家來說,一個依靠“單品稱霸稱王”做強做大的時代已經結束了。
接下來擺在家電廠商面前的只有一條路:不是再依靠單一品類的做大做強,而是要立足于企業現有的優勢品類所營造的生活場景、家庭場景,再確立以“用戶為中心”的經營思路,橫向打通并連接其它品類,最終依靠“智能家居”外衣和“全屋家電”的內核,實現多品類硬件為底盤,以開放的胸懷來整合更多內容、服務和體驗等,從而實現新的業務增長點和利潤新支點。
簡單來說,新一輪家電業發展,不管是企業,還是商家,都不能再依靠“生產制造單一的產品”、“銷售服務單一的品類”來主導,而必須要橫向打通并建立多個產品品類、立足多個家庭場景提供成套化的家電方案。本質上,還是要依靠家電產品,只是在經營思路要從過去的“以低價賣家電”徹底扭轉為“以高品質生活方式導入家電”,進一步打通產品與用戶追求的高品質生活方式兩者間關系,從而讓成套家電、套系家電成為家庭的新選項,同時還推動家電從后置購買搭配變成前置選擇融合的跨越。
目前,圍繞從單一產品的市場爭奪,到套系、全品類產品的布局和卡位戰役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打響。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海爾、美的、海信,以及格力、長虹等企業的多品牌經營策略落地。必須看到,這些家電企業推出多品牌的背后,不是簡單地從一個品牌賣貨向三個、四個品牌同時賣貨,追求產品規模化出貨的增長,還是隱藏著另外兩個目的:一是解決不同人群、不同需求用戶的選擇,從而收割更多的用戶,實現對中小企業,甚至是雜牌小牌的清理出局;二是探索多品類、多品牌下的成套家電進入家庭速度和解決,解決中國用戶不喜歡全套家電一個品牌,而是希望多品牌各取所需的局面。
同時,還要看到的是從單一品類到多品類的橫向打通,從今年開始突然受到眾多綜合性家電巨頭的高度重視,而且找到“多品類同時引爆”的平臺和契機,那就是以智能家居為趨勢下的成套家電、套系產品作為落地的手段和平臺。從當年海爾以“場景取代產品、生態取代行業”掀起行業整體轉型的大幕,到今年以來美的、海信、長虹、TCL、創維,都開始加速落地套系智能、全屋智慧家電的產品推廣和市場引爆。甚至連索尼從今年開始在中國市場,都將立足娛樂生態圈將硬件、內容、娛樂等全面打通后,為用戶帶去更具創意的生活體驗和享受方式,來帶動電視機、相機、游戲機等產品的銷售。
來自頭部企業的一系列動作:無論是多品牌的輪番落地,還是多品類成套家電的加速上市,本質上都是產業主導者們面向未來的一種提前性布局和卡位。因為轉型的方向大家都知道,但轉型最難的是路徑落地和實施。所以,怎么從單品類向全品類,如何從賣單一家電向套系家電升級。本質上靠的不是炒作、忽悠,而是具體可以落地和實施的手段和方法。這才是當前,以及未來中國家電企業們最為稀缺的資源和內容!
(來源:家電圈)
推薦閱讀
文章評論
注冊或登后即可發表評論
登錄注冊
全部評論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