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5-30 17:43:59
2008年時,紅木行業的主流還是做大紅酸枝。花梨價格便宜,本小,利也少。
當時花枝花梨在產地還是不分價格的,在國內市場上才區分開來賣,花枝也就是比花梨多1一2千元/噸,差很少。
有時分的還沒那么仔細,經常碰到買的花梨里有花枝、花枝里有花梨。
那時候,30公分是起步,50公分以上的方料算大,80公分--1米口徑的原木很常見,1.5米寬的大板也不少,1.8米寬的才是亮眼的好貨。
2018年,緬甸花梨木通貨的價格已是08年時的5倍了。
不過,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紅木價格的上漲。所以,相對于價格翻5倍來說,讓人印象更深的是緬花尺寸在十年間的不斷縮水。
這也是最經常聽到的感概:現在的料,尺寸一年比一年小,價格還一年比一年高。
1.8米口徑的緬花還有見到嗎?只能是一個傳說了。
1.5米口徑的呢?基本算是絕跡了。
1米口徑以上的呢?罕見,現在手頭還有的都是大神,發到朋友圈一定有很多木友點贊。
80公分--1米口徑的,曾經很多很常見。現在也還能找到,不過都已歸入極品料,要按根、按塊論價賣了。
紅木生長周期太長,生長成材速度遠遠趕不上市場的大量需求。近的砍完了,只能向遠處砍;有路的地方砍完了,只能向沒路的縱深砍;
大的砍完了,只能砍以前看不上的小的。所以只能越來越小,越來越少,越來越貴。
只是這種速度太快,快到超出了人們的預料。平時一點一點的改變感覺還沒那么明顯,只有在回首再看時,才猛然發現早就變了一番景象。
2008年,誰會能想到,可以用來填山坳的多哥、貝寧兩國的非洲花梨木,僅兩三年時間就被砍的退出市場?
2008年,誰會想到,老撾產地大紅酸枝幾年后就在市場上基本絕跡?曾經常見的凈42公分的料,會變成按根、按塊賣,還可遇不可求?
2008年,誰會想到,十年后1米5的緬花已經絕跡,1米以上的都是罕見?80公分的都已成極品大料?
回首往事,是懷念,是總結,是留下印跡,也是為了能更好的預見未來。
無論我們通過什么方式去回首總結紅木行業的這十年,都會發現紅木資源是在漸趨枯竭,越來越小、越來越少、越來越貴。
而未來十年,也必然延續這種趨勢。
這也不是我們誰的意志所能改變的。就猶如大江東去,不是誰呼喚來了,而是天然的規律。
推薦閱讀
文章評論
注冊或登后即可發表評論
登錄注冊
全部評論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