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網(wǎng)站首頁-> 看資訊 -> 營銷大課堂
2018-10-26 15:11:59
有這樣一件事,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,這也包括我在內。
不知你發(fā)現(xiàn)沒有,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,那些看似邏輯縝密又會講理的人,未必就能爭取到更多的信服。
比如,我曾花費很多時間訓練自己的邏輯,甚至連平常說話都會不自覺地帶出一些口頭禪,“關于這件事有3個重點”、“我這么說的依據(jù)是”、“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”...
然而問題是,盡管我自認為自己的邏輯性不差,但每當和別人探討或交流一個問題時,甚至想要極力用自己的邏輯去影響一群人時,效果卻適得其反。
這也讓我聯(lián)想到,在日常的工作中,總有一些身處領導崗位的人,他們特別喜歡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,和員工講大道理。比如:
● “公司給你創(chuàng)造了這么好的條件,為什么你總完成不了業(yè)績?”
● “這么簡單的事情換誰都能做,為什么就你辦不好?”
● “最近公司存在那么多問題,是不是你的心思不在工作上?”
很顯然,在許多管理者眼中,自己的這種做法亦是一種坦誠,美其名曰“對事不對人”。
如果道理能聽進去就是好員工,如果道理聽不進去就是無用之才。
然而我很好奇,事實真的如此嗎?
✓ 究竟什么樣的人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?
✓ 為什么目標有了KPI還會失效?
✓ 為什么能力很強的人也會產(chǎn)生“職業(yè)倦怠”?
✓ 一個人又是如何愛上當前的這份工作?
在管理學中,一直有兩種對立的觀點:一種認為管理是“管事”,另一種認為管理就是“管人”。
無論上述的哪種觀點,如果你真的秉承信仰執(zhí)行下去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總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兒。
后來我看到了一句話,叫做“所謂管理,就是管人理事”,才終于有了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感覺。
翻譯過來,其實就是說:
真正一流的管理者,是用邏輯管理事務,而用情緒管理人心。
言外之意,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當中,如果你真的有必要想要影響周圍的人,不單單是要掌握邏輯,還要理解到人性中的精髓。
所以,這就是今天我要和你一起學習的話題:情緒在管理中的學問。
01 為什么“管人”那么難?
生活之中,不知你是否也曾經(jīng)常聽到一些管理者抱怨說,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可真難管”。
情況真的如此嗎?究竟是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普遍難管,還是只有你底下的人難管?
正所謂“屁股決定腦袋”,不同的位置,不同的視角,決定了一個人持有不同的觀點。
但凡認為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普遍難管”的人,多半都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勢。
換個角度而言,夫妻二人搭伙過日子,你的另一半就好管嗎?
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孩子,你讓他往東他偏朝西,難道自己的孩子就好管嗎?
比如小時候高考填志愿,父母勸你報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學校,但你偏要挑一個離家八千里遠的大學。
孩子很任性,父母也沒轍,雖然心中很生氣,但上大學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,于是只能忍氣吞聲地說:“如今的孩子可真難管”!
回到日常的工作當中,為什么有的管理者總覺得下屬難管呢?
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「權力」。正所謂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”,同樣的東西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有著相反的理解。
一方面,權力是管理者天然自帶的屬性,它意味著勢差,代表你要無條件按我說的去做;
另一方面,權力也意味著隔閡、互斥,代表你我的立場不同,無論你的道理對錯與否,我都認為你是在給我洗腦。
十七八世紀,曾經(jīng)有位著名的物理學家萊布·尼茲提出一個觀點,他認為這個世界上總共有三種真實,分別是:
現(xiàn)實真實、邏輯真實與情緒真實。
換句話說,絕大多數(shù)人并不在乎現(xiàn)實真實或邏輯真實,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情緒真實。
這也就是說,大部分人不會真心愿意做你期望的,而只會做自己需要的。
因為人不是機器,人是由情緒構成,由情緒驅動的。讓不同人之間有機互動的,其實是情緒。
有些管理者喜歡跟下屬談邏輯、講道理,他會跟你講,好好工作可以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,可以有更高的社會地位,甚至可以贏得更多的尊重。
畢竟,他如今就是這樣一步步靠努力換來的。
然而呢,很多的年輕人可能壓根兒不那么想,他們會認為這是你渴望的,而不是他想要的。
當然,他未必不在乎金錢,而是他想靠做有趣的事情賺錢,可這點你們并未達成共識。
這就好比一對夫妻之間在爭論。女方說,為什么你不能花更多的時間來陪我?男方說,為什么你不能體諒我賺錢的艱辛?
你認為這樣的爭論有意義嗎,或者換句話說,你認為雙方要的是結果嗎?
答案是未必,因為這兩者只不過是在發(fā)泄情緒,他們最希望的其實是獲得對方的理解。
因此,當我們要說服一個人的時候,首先挪動自己的“屁股”,站在對方的立場上,認識對方的情緒。
02 人會因為什么而努力工作?
我曾經(jīng)問過一個身居高位的領導,說你認為什么樣的人適合做管理者?
他回答說,情商高的人。
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像句常識,但我卻認為它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,也并非是說那些特別會跟人打交道的人,就一定適合做管理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因為在我看來,管理最核心的本質,其實是「激勵」。
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,尤其在日常的工作當中,你每天一定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摩擦。
但凡有摩擦,你就多少會產(chǎn)生情緒。而想要消除這些大大小小的情緒,你就一定需要更高層次的認知。
那么放在工作當中,什么才是化解一切情緒的最高層次認知呢?
其實就是一個人認為,“我的利益和企業(yè)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”的時候。
正如前面所說,絕大多數(shù)人都傾向于做「我想做的」,而不是「你期待的」。
因此,管理者的一個重要使命,就是想辦法讓「我期待的」變成「你想做的」。
舉個例子:
宋美齡生前非常注重保養(yǎng),經(jīng)常請醫(yī)生給自己做定期保健。
然而,在宋美齡之前,其它大多數(shù)領導人并沒有給保健醫(yī)生設立激勵制度,只是說那個醫(yī)生能給領導人治好病,就給多一些的獎勵,或者封個“妙手回春”的稱號。
于是,絕大多數(shù)醫(yī)生不但不會想法子幫領導人預防疾病,相反,潛意識里還會盼著領導人得病,因為這樣才可能獲得獎勵。
后來,宋美齡設立了一個簡單的激勵制度,改變了這一狀況。
他要求醫(yī)生將“治病”轉向“預防”和“治未病”。
如果宋美齡和家人一年不生病,那么醫(yī)生就可以得到豐厚的獎勵,可如果萬一生病了呢?獎勵就要相應的減少。
這個制度一出,許多醫(yī)生就開始爭先搶后地鉆營免疫技術,開始主動上門幫宋美齡及其家人診斷預防。
最終,宋美齡才以106歲的高齡離世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人不會平白無故做你期望的,他們只會做你所激勵的、你所強調的。
換句話說,管理者的任務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個的激勵手段,不停地與團隊之間建立共識。
反之,也許有人會說了,明明激勵制度也有了,權力我也下放了,甚至資源也都配齊了,為什么還是有人爛泥扶不上墻?
這個時候,除了此人真的是攤爛泥外,還有一種可能,即:
一個人的情緒是流動的,它不是一成不變的。
03 一個人的需求是被不斷引導的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種狀況,同樣一個人在之前的團隊里表現(xiàn)很差,但是換了一個公司或者部門,他的表現(xiàn)卻與之前大相徑庭。
有一種解釋,就是這個人的能力突然提升了。但這種解釋好像又說不過去,所以多數(shù)人會認為他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。
然而,如果說這個人當下的工作內容和之前壓根兒沒有差別呢?
如果真的是這樣,那么問題多半可以歸咎于「情緒」。
怎么理解呢?相信你一定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,即人的需求有五種:生理、安全、交往、尊重和自我實現(xiàn),且這五種需求是由低向高遞進的。
通俗點講,人活于世一定是有所求的,尤其是工作這件事。
即便一個人不求權名利,但我們仍然能看到他對工作的其它需求,比如消耗能量、社會交往等等。
好比我之前見過許多家底殷實的富二代,或者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的少奶奶,他們出來工作并不是為了錢,也不想和人掙個誰高誰低,但它們仍然會因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觸發(fā)自己的情緒,比如人際關系的舒適度。
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說,每一個人都是有無限潛能的,只要你能滿足他的需求。相反,人的需求不但會進化,也時常有可能退化。
比如一對情侶,結婚之前女生對男生說,我不求你有錢也不圖你有權,我就想讓你好好待我,一輩子能夠陪著我。
后來,兩個人結婚了,按道理說從此應該過上了平淡知足的幸福生活。
可是呢,日子久了,女人發(fā)現(xiàn)和這個男人相處了七八年生活還是老樣子,與周圍同齡人比起來,除了顧家簡直一無是處。
于是,女人開始心生埋怨,逼著男人努力工作、玩命賺錢。正所謂”貧賤夫妻百事哀“,女人后悔極了當初的選擇。
上述的這個例子也許舉得極端,但現(xiàn)實生活中卻屢見不鮮。
中國人常說“知足常樂”、“幸福乃是人生的最高追求”。按道理說,故事中的女人其實早早就想透了這件事,可為什么回過頭來又關注起了“最低層次”的生存需求呢?
道理很簡單,因為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,人的最低需求其實是「歸屬需求」,而這種需求往往會產(chǎn)生出極大的影響力。
有句話說得好,“人比人得死,貨比貨得扔”,而中國人卻偏偏喜歡比較。
中國人最脆弱的地方,就是無法允許自己獨立生存。
一個人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能歸屬于某一個類別里,他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存毫無價值。
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為什么很多人的立場會變來變去?因為他的情緒產(chǎn)生了變化。
而情緒又是什么造成的呢?是因為期望和現(xiàn)實產(chǎn)生了落差。
當期望高于現(xiàn)實的時候,一個人就會產(chǎn)生負面情緒,工作便會消極怠工;當期望低于現(xiàn)實的時候,一個人就會被激勵,工作就會更加努力。
因此,一個優(yōu)秀的管理者,應該會時刻調整下屬的情緒,并不斷通過各種激勵手段引導他人的不同需求。
正所謂“人雖無貴賤之分,但卻有三六九等之別”。這里的“三六九等”指的并非是能力,而是不同人背后深層次的需求。
比如,我時常聽到有些領導抱怨:
“我給員工發(fā)的工資高出市場水平那么多,怎么還是有人不停地離職?”
事實上,工資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,但它卻不是能滿足所有人的方法。
著名的行為科學家赫茲·伯格曾提出一個“雙因素激勵理論”,他把讓一個人會好好工作的手段分為兩個方面:
一是激勵因素,二是保健因素。
在他看來,所謂的工資、崗位、培訓、福利等,都屬于“保健因素”,即這些因素不會產(chǎn)生太大的激勵作用,但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的時候,卻只會引發(fā)更多的不滿。
這就好比夫妻二人過日子,一方千萬不能對另一方說自己付出了多少,因為這是婚姻當中所必備的條件,對方并不會因為你付出得更多,就天天感激涕零謝天謝地。
相反,如果你真的想通過激勵來調動一個人的情緒,從而讓他反過來滿足你的需求,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對方滿足感的來源。
比如,之前有個朋友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向我抱怨,說自己公司負責技術的VP向他提離職,這件事讓他很煩惱。
于是我問他,這個人離職的原因是什么呢?他說,因為對方感覺在公司已經(jīng)沒有繼續(xù)提升的空間了。
雖然,我的這位朋友期許給對方更高的工資以及分紅,可最后仍然也沒有留下這個技術人才。
上述的情況也許很多人并不陌生。
畢竟,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需求強度,當其提升的空間已經(jīng)很小甚至沒有時,他的個人需求強度勢必會相應減弱。
所以,我們也就可以理解,為什么如今許多國內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,統(tǒng)統(tǒng)在效仿Google這樣的企業(yè),不斷從原有的平臺中拆分出更多的業(yè)務,其實是為了給人才提供更多獨立成長的空間。
回到最初的主題,管理究竟為什么難?
在我看來,管理難,主要難在其中摻雜了太多變量關系,表面上可以靠邏輯解決的問題,背后卻往往蘊藏了許多看不見的情緒。
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欣賞馬云,說他是個管理高手。
你想想啊,那些最初跟著馬云創(chuàng)業(yè)的人,工資又低工作量又大,甚至還不知道未來路在何方,但他們依然每天很high,說明馬云必然是個會調動情緒的高手。
畢竟,江湖險惡,人心難測啊。
如果世間的難題都能用邏輯解決,那想必人人都能成為管理的高手。
推薦閱讀
文章評論
注冊或登后即可發(fā)表評論
登錄注冊
全部評論(0)